【癌症資訊】頭頸癌新症持續上升死亡率達3成 鱗狀上皮細胞癌為佔9成
發布時間: 2022/12/01 17:53
最後更新: 2022/12/01 17:53
對比大腸癌、乳癌,大眾較容易忽視頭頸癌,包括有鼻咽癌、口腔癌、喉癌等。在過去十多年間頭頸癌新症數字持續上升,每年平均死亡人數為210人,死亡率達3成。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林嘉安和外科專科醫生黎逸玲均指,頭頸癌患者除了接受化療和標靶治療之外,近來亦有採用免疫治療,更大為降低死亡風險。
頭頸部位包括鼻腔、口腔、咽(包括鼻咽、口咽、下咽)、喉和唾液腺等部分。當這些部位出現癌症病變時,可分為頭頸鱗狀細胞癌和鼻咽癌兩種,並以原發部位來命名,例如口腔癌、下咽癌、喉癌等。病理表現多以鱗狀上皮細胞癌為主,約佔9成,另有少見的淋巴癌、腺癌、肉瘤等。患上頭頸癌常見的風險因素包括抽煙、喝酒等不良生活習慣、病毒感染、遺傳因子改變等。
鼻咽癌佔大比數
黎逸玲醫生指頭頸鱗狀細胞癌會因應不同原發位置,而有不同徵狀。「口腔的會生痱滋,傷口不會好,而且範圍愈來愈大,甚至流血。」而下咽部或喉部會造成聲音嘶啞、吞嚥疼痛、頸項腫塊等。早前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發布「關注頭頸癌患者」問卷調查結果,顯示在97名受訪者中,鼻咽癌患者佔大比數,四分一是口腔癌或口腔和鼻咽均有癌症。
根據美國癌症分期聯合委員會指引,頭頸鱗狀細胞癌可分成4期,第四期再細分為IVA、IVB和IVC三期。一般來說,第一、二期為早期,經開刀切除或放射治療後很有可能痊癒。而第三至第四期的IVB,就必須經由手術、化學治療、放射綫治療等多團隊合作,患者才有痊癒機會。
黎醫生指出,外科手術是頭頸癌的核心治療之一,而手術切除範圍需根據臨床及影像學檢查去評估擬定。由於頭頸部分的結構十分複雜,即使是同樣大小的腫瘤,其位置可徹底影響整個手術的切割範圍和重建的需要。
切除手術具破壞性
頭頸癌的切除手術,往往造成口腔或咽喉較大的缺損,帶來難以避免的破壞性和後遺症,包括咀嚼、吞嚥、發聲、呼吸、外觀等方面受到影響。林嘉安醫生說:「患者有可能需要裝置短暫性或永久的胃喉和氣管造口,嚴重影響日常生活質素。另外,手術後的重建同樣是相當困難和具挑戰性。」
以舌癌為例,若癌細胞出現在舌尖時,可考慮部分切除舌頭;當病變出現在舌側,舌頭和牙骨都有機會切除;若在舌後方,有可能整條舌頭和咽喉都要切除,需要進行重建手術。
有位60多歲從事銀行業男士,有吸煙和飲酒習慣,曾因吞嚥困難及聲音沙啞求醫,初時以內窺鏡檢查並未發現異樣。後因發展至失聲,甚至進食困難,發現下咽和頸骨位置有癌細胞,確診患上咽喉癌四期。
如咽喉癌四期男士因病變位置涉及聲綫,手術治療會導致永久失聲,加上癌細胞已擴散至頸骨,增加手術風險之餘,治療效益亦不大。最後決定施以藥物治療,患者在首次進行化療配合免疫療法後,發聲及進食情況已有改善。
免疫治療少副作用
在治療方面,林醫生指,針對已轉移之頭頸癌,多年來第一綫的標準療法是化療和標靶治療,療效雖然不錯,但副作用較多。而免疫治療「PD-1抑制劑」在數年前開始應用在第二綫治療上,現時只有臨床研究證實可在一綫治療上單藥或結合化療使用,主要針對頭頸鱗狀細胞癌患者,大為改善傳統治療的副作用問題。
調查結果指出,受訪患者主要接受放射治療,其次是化療,並出現不少副作用,超過8成表示進食困難,包括味覺改變、口乾、吞嚥困難和口腔潰瘍。大多數副作用會持續數月,而聽力受損和口乾的副作用更可持續一年或更長時間,大為增加病人和照顧者的壓力。然而目前頭頸鱗狀細胞癌的一綫治療,免疫治療並未納入政府資助項目中,若患者想盡早使用免疫治療則需自費,但因費用較昂貴,大部分晚期患者未能負擔,致錯失治療黃金機會。
記者:劉妙賢